检索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212635
摘要:
为了解东莞生态园湿地水域渔获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2种类型刺网 (沉网和浮网)及不同网目网片渔获物组成的差异性,实验利用多网目 (1.0、1.25、1.6、2.0、2.5、3.1、3.9、4.8、5.8、7.0、8.6和11.0 cm)单层刺网对该湿地的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13种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海南似鱎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为优势种,前者密度最高 (占84.8%),后者生物量居多 (40.2%)。渔获物物种组成沉浮网间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捞数量 (NPUE)、单位努力捕获重量 (BPUE)及物种数沉浮网间均无显著差异;海南似鱎的NPUE在2种类型刺网间无显著差异,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NPUE浮网显著低于沉网。12个网目网片的渔获物物种聚成2类,1.0~2.0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海南似鱎为指示种;2.5~11.0 cm网片的聚为另1类,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为指示种。渔获物大小结构聚为2类,1.0~3.9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4.8~11.0 cm网目网片的聚为另1类。随着网目大小增加,渔获物平均体长线性递增,NPUE呈幂函数式下降。研究表明,为对内陆水域鱼类群落特征进行更加科学的估计,刺网需要增加1~2 cm网目网片,且需要同时放置沉网和浮网进行鱼类调查。
为了解东莞生态园湿地水域渔获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2种类型刺网 (沉网和浮网)及不同网目网片渔获物组成的差异性,实验利用多网目 (1.0、1.25、1.6、2.0、2.5、3.1、3.9、4.8、5.8、7.0、8.6和11.0 cm)单层刺网对该湿地的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13种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海南似鱎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为优势种,前者密度最高 (占84.8%),后者生物量居多 (40.2%)。渔获物物种组成沉浮网间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捞数量 (NPUE)、单位努力捕获重量 (BPUE)及物种数沉浮网间均无显著差异;海南似鱎的NPUE在2种类型刺网间无显著差异,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NPUE浮网显著低于沉网。12个网目网片的渔获物物种聚成2类,1.0~2.0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海南似鱎为指示种;2.5~11.0 cm网片的聚为另1类,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为指示种。渔获物大小结构聚为2类,1.0~3.9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4.8~11.0 cm网目网片的聚为另1类。随着网目大小增加,渔获物平均体长线性递增,NPUE呈幂函数式下降。研究表明,为对内陆水域鱼类群落特征进行更加科学的估计,刺网需要增加1~2 cm网目网片,且需要同时放置沉网和浮网进行鱼类调查。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512824
摘要:
为研究亚硝态氮(NO2-N)对斑节对虾(非洲群体)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和渗透平衡的影响,实验选取体长(3.0±0.5) cm的斑节对虾,设置0 (对照组)、5、10和15 mg/L(3个胁迫组)的亚硝态氮浓度梯度,进行了为期72 h的急性胁迫。实验结果显示,肝胰腺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发展发生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先升高后下降,24 h,SOD和GSH-Px、NOS活性达到最大值,10 mg/L胁迫组的SOD、GSH-Px活性和15 mg/L胁迫组的NOS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相反,24 h胁迫组的MDA含量最小,其中10 mg/L胁迫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48 h,CAT活性达到最大值,10 mg/L胁迫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一氧化氮(NO)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72 h,NO含量最高,15 mg/L胁迫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血清能量代谢指标中脂肪酶(LPS)活性先上升后下降,48 h,LPS活性达到最大值,其中10 mg/L胁迫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而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明显下降,72 h,HK、PFK、PK活性和TG含量达到最小值,15 mg/L胁迫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鳃丝中渗透调节参数——Na+、K+-ATP酶(Na+、K+-ATPase)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始终下降,经过72 h的亚硝态氮胁迫,Na+、K+-ATPase活性达到最小值,15 mg/L胁迫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斑节对虾可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强对脂质吸收和利用,调节原有渗透平衡来应对亚硝态氮胁迫,这种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限制。本实验将为进一步探索亚硝态氮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为研究亚硝态氮(NO2-N)对斑节对虾(非洲群体)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和渗透平衡的影响,实验选取体长(3.0±0.5) cm的斑节对虾,设置0 (对照组)、5、10和15 mg/L(3个胁迫组)的亚硝态氮浓度梯度,进行了为期72 h的急性胁迫。实验结果显示,肝胰腺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发展发生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先升高后下降,24 h,SOD和GSH-Px、NOS活性达到最大值,10 mg/L胁迫组的SOD、GSH-Px活性和15 mg/L胁迫组的NOS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相反,24 h胁迫组的MDA含量最小,其中10 mg/L胁迫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48 h,CAT活性达到最大值,10 mg/L胁迫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一氧化氮(NO)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72 h,NO含量最高,15 mg/L胁迫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血清能量代谢指标中脂肪酶(LPS)活性先上升后下降,48 h,LPS活性达到最大值,其中10 mg/L胁迫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而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明显下降,72 h,HK、PFK、PK活性和TG含量达到最小值,15 mg/L胁迫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鳃丝中渗透调节参数——Na+、K+-ATP酶(Na+、K+-ATPase)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始终下降,经过72 h的亚硝态氮胁迫,Na+、K+-ATPase活性达到最小值,15 mg/L胁迫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斑节对虾可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强对脂质吸收和利用,调节原有渗透平衡来应对亚硝态氮胁迫,这种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浓度限制。本实验将为进一步探索亚硝态氮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412806
摘要:
为探究大菱鲆对不同来源水解蛋白的利用效率,本实验选取太平洋狭鳕和牛蛙下脚料为蛋白来源,分别制备水解鱼蛋白和水解牛蛙蛋白,以初始体重为 (8.00±0.01) g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 (PC)鱼粉含量为35%,负对照组 (NC)鱼粉含量为26.5%;设2个实验组,水解鱼组 (FPH)为26.5%的鱼粉和8.0%的水解鱼蛋白,水解牛蛙组 (BPH)为26.5%的鱼粉和9.5%的水解牛蛙蛋白。结果显示,FPH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BPH组和NC组,与PC组无显著差异。摄食6 h后,食糜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在BPH组的含量显著高于PC组;多数非必需氨基酸在BPH组含量最高,但无显著差异。质子偶联氨基酸转运载体PAT1和小肽转运载体PepT1的mRNA表达量分别在FPH组和BPH组都显著高于PC组和NC组;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和y+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的mRNA表达量在各处理组中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鳕和牛蛙蛋白水解物均能提高大菱鲆的生长性能,且水解鱼蛋白的促生长效果优于水解牛蛙蛋白。食糜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和小肽转运载体表达量的结果也表明,大菱鲆对添加水解鱼蛋白的饲料利用效率优于水解牛蛙蛋白。
为探究大菱鲆对不同来源水解蛋白的利用效率,本实验选取太平洋狭鳕和牛蛙下脚料为蛋白来源,分别制备水解鱼蛋白和水解牛蛙蛋白,以初始体重为 (8.00±0.01) g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 (PC)鱼粉含量为35%,负对照组 (NC)鱼粉含量为26.5%;设2个实验组,水解鱼组 (FPH)为26.5%的鱼粉和8.0%的水解鱼蛋白,水解牛蛙组 (BPH)为26.5%的鱼粉和9.5%的水解牛蛙蛋白。结果显示,FPH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BPH组和NC组,与PC组无显著差异。摄食6 h后,食糜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在BPH组的含量显著高于PC组;多数非必需氨基酸在BPH组含量最高,但无显著差异。质子偶联氨基酸转运载体PAT1和小肽转运载体PepT1的mRNA表达量分别在FPH组和BPH组都显著高于PC组和NC组;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CAT1和y+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y+LAT2的mRNA表达量在各处理组中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鳕和牛蛙蛋白水解物均能提高大菱鲆的生长性能,且水解鱼蛋白的促生长效果优于水解牛蛙蛋白。食糜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和小肽转运载体表达量的结果也表明,大菱鲆对添加水解鱼蛋白的饲料利用效率优于水解牛蛙蛋白。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312682
摘要:
为查明运动过程中罗氏沼虾的行为特征及其与肌肉能量代谢的关系,设置了对照、低、中、高4种不同强度的游泳和弹跳实验,研究了运动后罗氏沼虾的行为、能量来源和相关代谢酶活性。游泳强度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设置不同的水流速度来确定,对照、低、中、高强度的水流速度分别为0 (自由运动)、5 (200 min)、10 (200 min)和15 cm/s (游泳至疲劳)。弹跳强度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设置不同触碰频率来确定,对照、低、中、高强度的触碰频率分别为0 (自由运动)、0.033 (5 min)、0.050 (5 min)和0.067 Hz (弹跳至疲劳)。结果显示,罗氏沼虾各运动组游泳足和尾肢的最大摆动频率和最大摆动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运动强度组肌肉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肌肉糖原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低强度游泳组肌肉甘油三酯含量小于对照组。中、高强度游泳组游泳足肌肉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强度游泳组游泳足肌肉丙酮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无论弹跳强度高低,罗氏沼虾腹部肌肉LDH酶活性和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通过增加肌肉能量代谢强度来满足运动所需能量,游泳行为能量来源与游泳强度有关,弹跳行为主要依靠厌氧代谢获取能量。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虾类行为生理学理论知识,为罗氏沼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为查明运动过程中罗氏沼虾的行为特征及其与肌肉能量代谢的关系,设置了对照、低、中、高4种不同强度的游泳和弹跳实验,研究了运动后罗氏沼虾的行为、能量来源和相关代谢酶活性。游泳强度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设置不同的水流速度来确定,对照、低、中、高强度的水流速度分别为0 (自由运动)、5 (200 min)、10 (200 min)和15 cm/s (游泳至疲劳)。弹跳强度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设置不同触碰频率来确定,对照、低、中、高强度的触碰频率分别为0 (自由运动)、0.033 (5 min)、0.050 (5 min)和0.067 Hz (弹跳至疲劳)。结果显示,罗氏沼虾各运动组游泳足和尾肢的最大摆动频率和最大摆动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运动强度组肌肉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肌肉糖原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低强度游泳组肌肉甘油三酯含量小于对照组。中、高强度游泳组游泳足肌肉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强度游泳组游泳足肌肉丙酮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无论弹跳强度高低,罗氏沼虾腹部肌肉LDH酶活性和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通过增加肌肉能量代谢强度来满足运动所需能量,游泳行为能量来源与游泳强度有关,弹跳行为主要依靠厌氧代谢获取能量。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虾类行为生理学理论知识,为罗氏沼虾的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1113182
摘要:
鳃为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是鱼类进行离子交换、酸碱调节和含氮废物排泄的重要结构基础,也是鱼类重要的外周黏膜免疫器官之一,在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屏障作用。当前,硬骨鱼类鳃黏膜免疫反应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对硬骨鱼类鳃的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之后综述了抗菌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Toll样受体、补体等先天性免疫相关分子以及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适应性免疫相关分子在硬骨鱼类鳃黏膜中的表达规律、分子功能,最后探讨了化学因素 (重金属、杀虫剂等)、生物因素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以及营养物质和疫苗等对硬骨鱼类鳃黏膜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鳃在鱼类黏膜免疫反应中的角色和应答机制提供指导,为硬骨鱼类病原性疾病的免疫防控策略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鳃为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是鱼类进行离子交换、酸碱调节和含氮废物排泄的重要结构基础,也是鱼类重要的外周黏膜免疫器官之一,在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屏障作用。当前,硬骨鱼类鳃黏膜免疫反应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对硬骨鱼类鳃的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之后综述了抗菌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Toll样受体、补体等先天性免疫相关分子以及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适应性免疫相关分子在硬骨鱼类鳃黏膜中的表达规律、分子功能,最后探讨了化学因素 (重金属、杀虫剂等)、生物因素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以及营养物质和疫苗等对硬骨鱼类鳃黏膜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鳃在鱼类黏膜免疫反应中的角色和应答机制提供指导,为硬骨鱼类病原性疾病的免疫防控策略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20913692
摘要:
为规范养殖生产者药物使用行为,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水鱼养殖生产者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对海水鱼养殖生产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1)紧密型产业组织对生产者安全用药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加入紧密型产业组织的生产者用药量显著降低; (3)不同类型的紧密型产业组织对生产者的药物使用行为影响不同,“合作社 (协会)+生产者”模式显著优于“企业主导的生产基地+生产者”模式; (4)养殖培训在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生产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能够通过培训知识技能、提供解决问题措施等途径进一步减少生产者药物使用。基于此,文章提出重视紧密型产业组织尤其是合作社 (协会)的作用、开展生产者绿色养殖培训、发展养殖保险等建议,以期加快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为规范养殖生产者药物使用行为,促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水鱼养殖生产者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组织模式对海水鱼养殖生产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1)紧密型产业组织对生产者安全用药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加入紧密型产业组织的生产者用药量显著降低; (3)不同类型的紧密型产业组织对生产者的药物使用行为影响不同,“合作社 (协会)+生产者”模式显著优于“企业主导的生产基地+生产者”模式; (4)养殖培训在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生产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能够通过培训知识技能、提供解决问题措施等途径进一步减少生产者药物使用。基于此,文章提出重视紧密型产业组织尤其是合作社 (协会)的作用、开展生产者绿色养殖培训、发展养殖保险等建议,以期加快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312692
摘要:
为提高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实验利用13艘中国延绳钓渔船2013—2019年的渔捞日志数据和对应的海洋环境数据 (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混合层深度和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以天为时间分辨率、2°×2°为空间分辨率、以数据集的75%为训练数据建立了k最近邻(KNN)、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 (CART)、支持向量机 (SVM)、人工神经网络 (ANN)、随机森林 (RF)、梯度提升决策树 (GBDT)和Stacking集成 (STK)渔情预报模型,以25%的测试数据进行模型性能测试、比较。结果发现: (1)STK (由KNN、RF、GBDT模型集成)模型的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性能较KNN、LR、CART、SVM、ANN、RF和GBDT模型有所提高且相对稳定,上述模型对应的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 (AUC)依次分别为81.62%、0.781,79.44%、0.778,72.81%、0.685,74.84%、0.717,73.67%、0.702,67.70%、0.500,80.96%、0.780和78.13%、0.747; (2)STK模型预测的中心渔场与实际中心渔场基本吻合,主要在5°N~10°N,33°W~43°W海域附近; (3)影响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海洋环境因子主要有300 m水层的溶解氧、500 m水层的盐度、海面风速和混合层深度,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3.24%、9.12%、9.12%和8.81%。研究表明,STK模型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的预报准确率较高。
为提高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实验利用13艘中国延绳钓渔船2013—2019年的渔捞日志数据和对应的海洋环境数据 (海表面风速、叶绿素a浓度、涡动能、混合层深度和0~500 m水层的垂直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以天为时间分辨率、2°×2°为空间分辨率、以数据集的75%为训练数据建立了k最近邻(KNN)、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 (CART)、支持向量机 (SVM)、人工神经网络 (ANN)、随机森林 (RF)、梯度提升决策树 (GBDT)和Stacking集成 (STK)渔情预报模型,以25%的测试数据进行模型性能测试、比较。结果发现: (1)STK (由KNN、RF、GBDT模型集成)模型的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性能较KNN、LR、CART、SVM、ANN、RF和GBDT模型有所提高且相对稳定,上述模型对应的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 (AUC)依次分别为81.62%、0.781,79.44%、0.778,72.81%、0.685,74.84%、0.717,73.67%、0.702,67.70%、0.500,80.96%、0.780和78.13%、0.747; (2)STK模型预测的中心渔场与实际中心渔场基本吻合,主要在5°N~10°N,33°W~43°W海域附近; (3)影响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海洋环境因子主要有300 m水层的溶解氧、500 m水层的盐度、海面风速和混合层深度,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3.24%、9.12%、9.12%和8.81%。研究表明,STK模型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场的预报准确率较高。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212645
摘要:
为了解日本鳗鲡玻璃鳗的早期营养需求,分别对中国近海6个不同地点玻璃鳗体组织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玻璃鳗体组织中水分含量为78.62%±2.03%,干重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69.08%±0.64%、粗脂肪含量为11.96%±1.33%、粗灰分含量为11.45%±1.30%。在台州、舟山、南通和东台4个采样点的样品中,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粗蛋白含量以舟山点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并且舟山点样品肠道内发现可见内容物。玻璃鳗样品中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高,半胱氨酸最低;除舟山点外,各采样点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洄游地点玻璃鳗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均以C16:0、C18:1n9、C20:5n3(EPA)、C22:5n3、C22:6n3(DHA)为主要成分,其中EPA和DHA共占脂肪酸总量的31.59%±1.00%,不同洄游地点样品必需脂肪酸含量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对于玻璃鳗的正常生长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比不同地点营养物质组成及稚鱼饵料理论需求量分析,推测舟山点海洋环境中包含更适合玻璃鳗稚鱼摄食的食物,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为日本鳗鲡开口饵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解日本鳗鲡玻璃鳗的早期营养需求,分别对中国近海6个不同地点玻璃鳗体组织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玻璃鳗体组织中水分含量为78.62%±2.03%,干重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69.08%±0.64%、粗脂肪含量为11.96%±1.33%、粗灰分含量为11.45%±1.30%。在台州、舟山、南通和东台4个采样点的样品中,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粗蛋白含量以舟山点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并且舟山点样品肠道内发现可见内容物。玻璃鳗样品中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高,半胱氨酸最低;除舟山点外,各采样点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洄游地点玻璃鳗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均以C16:0、C18:1n9、C20:5n3(EPA)、C22:5n3、C22:6n3(DHA)为主要成分,其中EPA和DHA共占脂肪酸总量的31.59%±1.00%,不同洄游地点样品必需脂肪酸含量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对于玻璃鳗的正常生长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比不同地点营养物质组成及稚鱼饵料理论需求量分析,推测舟山点海洋环境中包含更适合玻璃鳗稚鱼摄食的食物,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为日本鳗鲡开口饵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412790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 (X1)、头胸部宽 (X2)、腹部长 (X3)、腹部宽 (X4)、剑尾长 (X5)、全长 (X6)和体重 (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 (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 (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 (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 (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 (X1)、头胸部宽 (X2)、腹部长 (X3)、腹部宽 (X4)、剑尾长 (X5)、全长 (X6)和体重 (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 (X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 (X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 (X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 (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212649
摘要:
为了探究凝结芽孢杆菌SCC-19对镉暴露下鲤肝脏镉含量、抗氧化能力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34.00 ± 1.16) g的鲤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即对照组、0.5 mg/L Cd2+组、0.5 mg/L Cd2++107 CFU/g 凝结芽孢杆菌组,0.5 mg/L Cd2++108 CFU/g 凝结芽孢杆菌组以及0.5 mg/L Cd2++109 CFU/g 凝结芽孢杆菌组 (分别记为DK、D、DA、DB和DC),养殖8周。结果显示,与镉暴露组相比,凝结芽孢杆菌SCC-19能够有效降低鲤肝脏中镉含量,显著提高金属硫蛋白 (MT)的水平,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此外,凝结芽孢杆菌组鲤肝脏总抗氧化能力 (T-AOC)、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活性 (ASA)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活性 (AHA)水平显著高于镉暴露组,而活性氧 (ROS)、丙二醛 (MDA)和过氧化氢 (H2O2)水平显著低于镉暴露组。另外,凝结芽孢杆菌SCC-19可以恢复鲤肝脏因镉暴露造成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等基因的异常表达。研究表明,凝结芽孢杆菌SCC-19可以减少镉暴露下鲤肝脏镉含量,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凝结芽孢杆菌做为饲料添加剂缓解水产动物镉毒性的可能性。
为了探究凝结芽孢杆菌SCC-19对镉暴露下鲤肝脏镉含量、抗氧化能力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重为(34.00 ± 1.16) g的鲤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即对照组、0.5 mg/L Cd2+组、0.5 mg/L Cd2++107 CFU/g 凝结芽孢杆菌组,0.5 mg/L Cd2++108 CFU/g 凝结芽孢杆菌组以及0.5 mg/L Cd2++109 CFU/g 凝结芽孢杆菌组 (分别记为DK、D、DA、DB和DC),养殖8周。结果显示,与镉暴露组相比,凝结芽孢杆菌SCC-19能够有效降低鲤肝脏中镉含量,显著提高金属硫蛋白 (MT)的水平,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此外,凝结芽孢杆菌组鲤肝脏总抗氧化能力 (T-AOC)、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活性 (ASA)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活性 (AHA)水平显著高于镉暴露组,而活性氧 (ROS)、丙二醛 (MDA)和过氧化氢 (H2O2)水平显著低于镉暴露组。另外,凝结芽孢杆菌SCC-19可以恢复鲤肝脏因镉暴露造成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等基因的异常表达。研究表明,凝结芽孢杆菌SCC-19可以减少镉暴露下鲤肝脏镉含量,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凝结芽孢杆菌做为饲料添加剂缓解水产动物镉毒性的可能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30113868
摘要:
水域生态牧场从水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是拓展渔业空间、推动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场景。为了实现我国渔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将共同驱动水域生态牧场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发展。本文综述了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发展理念和应对策略,阐述了数字赋能从关键技术、无人装备和智能管理三方面助力水域生态牧场的体系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四场联动、陆海贯通、牧养互动和业态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科学、规范建设水域生态牧场提供参考。
水域生态牧场从水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是拓展渔业空间、推动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场景。为了实现我国渔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将共同驱动水域生态牧场的模式创新和产业发展。本文综述了水域生态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发展理念和应对策略,阐述了数字赋能从关键技术、无人装备和智能管理三方面助力水域生态牧场的体系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四场联动、陆海贯通、牧养互动和业态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科学、规范建设水域生态牧场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312689
摘要: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 (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 (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 0.002 2e0.124 8D表示,R2=0.972 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 °C达到峰值。海蜇在21 °C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 °C或高于35 °C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10值为0.767~4.362,OCR Q10值为1.299~2.201;成蜇AER Q10值为0.617~4.147,OCR Q10值为0.714~2.519。不同条件下海蜇氧氮比 (O:N)的平均值为1.392±0.424,表明其主要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通过对海蜇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代谢实验,探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海蜇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实现我国海蜇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 (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 (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 0.002 2e0.124 8D表示,R2=0.972 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 °C达到峰值。海蜇在21 °C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 °C或高于35 °C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10值为0.767~4.362,OCR Q10值为1.299~2.201;成蜇AER Q10值为0.617~4.147,OCR Q10值为0.714~2.519。不同条件下海蜇氧氮比 (O:N)的平均值为1.392±0.424,表明其主要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通过对海蜇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代谢实验,探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海蜇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实现我国海蜇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20113297
摘要:
为了探究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实验构建了其2种体色 (正常粉红体色和变黑体色)皮肤组织的小RNA文库,每组4个重复,组装后平均每组分别获得12 190 544和11 891 890条过滤后的读长 (clean reads),获得miRNA成熟序列669个,其中337个是已知的miRNAs。鉴定出越冬期变黑体色相对于正常粉红体色鱼的差异表达的miRNAs 26个,其中上调11个,下调15个,且12个为已知的miRNAs,可能在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富集分析发现了大量代谢和体色调控相关的通路。研究表明,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色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的,与代谢相关的调控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析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为了探究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实验构建了其2种体色 (正常粉红体色和变黑体色)皮肤组织的小RNA文库,每组4个重复,组装后平均每组分别获得12 190 544和11 891 890条过滤后的读长 (clean reads),获得miRNA成熟序列669个,其中337个是已知的miRNAs。鉴定出越冬期变黑体色相对于正常粉红体色鱼的差异表达的miRNAs 26个,其中上调11个,下调15个,且12个为已知的miRNAs,可能在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富集分析发现了大量代谢和体色调控相关的通路。研究表明,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色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的,与代谢相关的调控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析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612908
摘要:
为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锰的需求量,在含锰5.2 mg/kg的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4、8、16、32和64 mg/kg锰(以MnSO4·H2O形式),制成6种不同锰水平的饲料(5.2、9.6、13.5、20.7、 38.3和67.9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16.00±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10周。结果显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锰,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各组增重率与饲料系数在锰含量达到13.5 mg/kg后基本稳定。随饲料中锰水平的增加,血清T-SOD、Mn-SOD活性和全鱼、脊椎骨中的锰含量上升,并在饲料锰含量达到20.7 mg/kg后趋于稳定,而血清丙二醛含量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全鱼铁、骨铁、骨锌和全鱼锰沉积率随饲料锰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在半精制饲料中补充锰可以促进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血清抗氧化能力、全鱼和骨锰的沉积。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全鱼锰和骨锰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锰的需求量分别为18.3、20.5、21.1和23.4 mg/kg干物质。
为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锰的需求量,在含锰5.2 mg/kg的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4、8、16、32和64 mg/kg锰(以MnSO4·H2O形式),制成6种不同锰水平的饲料(5.2、9.6、13.5、20.7、 38.3和67.9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16.00±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10周。结果显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锰,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各组增重率与饲料系数在锰含量达到13.5 mg/kg后基本稳定。随饲料中锰水平的增加,血清T-SOD、Mn-SOD活性和全鱼、脊椎骨中的锰含量上升,并在饲料锰含量达到20.7 mg/kg后趋于稳定,而血清丙二醛含量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全鱼铁、骨铁、骨锌和全鱼锰沉积率随饲料锰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在半精制饲料中补充锰可以促进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血清抗氧化能力、全鱼和骨锰的沉积。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全鱼锰和骨锰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锰的需求量分别为18.3、20.5、21.1和23.4 mg/kg干物质。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212632
摘要:
克氏原螯虾是当今中国人工养殖最广的淡水螯虾品种。近几年来,稻田养虾面积呈暴发式增长,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的恶化,各种病害频发。为探明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死亡的原因,实验取濒死病虾胃和肠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用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优势菌;用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评价优势菌毒力和药物敏感性,通过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探究优势菌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PCW-01,回归感染健康克氏原螯虾,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理症状,活力下降,胃部有积液,半致死量达0.60×105 CFU/g,经理化分析和分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对呋喃妥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等7种药物敏感。人工感染后的克氏原螯虾,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溶菌酶(LZM)活性极显著上升,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丙二醛(MDA)浓度略有上升。研究表明,优势菌PCW-01为致病菌,可失活抗氧化因子,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疾病发生。本研究结果揭示出了克氏原螯虾细菌性疾病的免疫应答规律,为其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克氏原螯虾是当今中国人工养殖最广的淡水螯虾品种。近几年来,稻田养虾面积呈暴发式增长,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的恶化,各种病害频发。为探明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死亡的原因,实验取濒死病虾胃和肠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用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优势菌;用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评价优势菌毒力和药物敏感性,通过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探究优势菌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PCW-01,回归感染健康克氏原螯虾,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理症状,活力下降,胃部有积液,半致死量达0.60×105 CFU/g,经理化分析和分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对呋喃妥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等7种药物敏感。人工感染后的克氏原螯虾,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溶菌酶(LZM)活性极显著上升,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下降,丙二醛(MDA)浓度略有上升。研究表明,优势菌PCW-01为致病菌,可失活抗氧化因子,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疾病发生。本研究结果揭示出了克氏原螯虾细菌性疾病的免疫应答规律,为其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512859
摘要:
为了提高叶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以罗非鱼分离蛋白(tilapia protein isolate,TPI)为乳化剂,高压均质制备负载叶黄素(200 μg/mL)的TPI乳液,探讨不同酸碱度(pH值为3.0、7.0和10.0)条件下,热处理(70 ℃,30 min)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叶黄素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消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导致TPI乳液的粒径减小,液滴分布均匀,贮藏稳定性增强。pH 3.0时,负载叶黄素的TPI乳液稳定性差,叶黄素降解,乳液色泽明显变化;而在pH 7.0和10.0条件下,70 ℃热处理不会造成叶黄素降解,4 ℃贮藏28 d无明显分层,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游离脂肪酸释放速率加快,pH 7.0时经过热处理后乳液的叶黄素生物利用率由18.65% ± 1.06%提高至35.69% ± 2.06%。pH 7.0时,乳液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和生物利用率达94.22% ± 0.6%和35.69% ± 2.06%,ATBS自由基清除能力59.17%± 0.66%。研究表明,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结合热处理可以提高TPI乳液负载叶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保护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为负载叶黄素的TPI乳液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基础。
为了提高叶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以罗非鱼分离蛋白(tilapia protein isolate,TPI)为乳化剂,高压均质制备负载叶黄素(200 μg/mL)的TPI乳液,探讨不同酸碱度(pH值为3.0、7.0和10.0)条件下,热处理(70 ℃,30 min)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叶黄素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消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导致TPI乳液的粒径减小,液滴分布均匀,贮藏稳定性增强。pH 3.0时,负载叶黄素的TPI乳液稳定性差,叶黄素降解,乳液色泽明显变化;而在pH 7.0和10.0条件下,70 ℃热处理不会造成叶黄素降解,4 ℃贮藏28 d无明显分层,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游离脂肪酸释放速率加快,pH 7.0时经过热处理后乳液的叶黄素生物利用率由18.65% ± 1.06%提高至35.69% ± 2.06%。pH 7.0时,乳液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和生物利用率达94.22% ± 0.6%和35.69% ± 2.06%,ATBS自由基清除能力59.17%± 0.66%。研究表明,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结合热处理可以提高TPI乳液负载叶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保护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为负载叶黄素的TPI乳液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基础。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312688
摘要:
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对保障我国优质水产蛋白供给具有关键作用。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种,种质资源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系统开展大黄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回顾了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从科研、育种技术体系、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大黄鱼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创制主线,提出了针对复杂经济性状 (如抗病、抗逆和饲料利用效率等)创制重大新品种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大黄鱼良种覆盖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大黄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对保障我国优质水产蛋白供给具有关键作用。大黄鱼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最高的品种,种质资源是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系统开展大黄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回顾了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从科研、育种技术体系、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大黄鱼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创制主线,提出了针对复杂经济性状 (如抗病、抗逆和饲料利用效率等)创制重大新品种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大黄鱼良种覆盖率的显著提升,以及大黄鱼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210712941
摘要:
甘露寡糖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但是它对于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并无系统性报道。为此,本实验选择均体质量为(2.2±0.2) g的健康尼罗罗非鱼幼鱼315尾,随机分成对照组 (C,糖含量为35% )、高糖处理组 (HC,糖含量为45% )和高糖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处理组 (HM,糖含量为45%,甘露寡糖添加量为0.5% ),每组3缸,每缸35尾,投喂10周后,测定其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C组尼罗罗非鱼肝体比、肌肉内聚性、肌纤维数量、肌苷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比、甘油三酯含量以及可促进肌肉生长的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CAST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肌肉硬度、胶着性、咀嚼性、肌纤维直径、蒸煮损失、必需氨基酸占比、在肌纤维的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以及脂肪酸、甘油二酯和磷脂酰肌醇含量显著降低。与HC组相比,HM组尼罗罗非鱼的肌肉弹性、必需氨基酸占比,脂肪酸和甘油二酯含量以及CAST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肌肉粘力、肌纤维数量、肌苷酸含量,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以及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HM组尼罗罗非鱼增重率和肌肉内聚性,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肝体比,肌肉硬度、咀嚼性以及磷脂含量均显著降低。总之,甘露寡糖可以提高高糖饲喂下尼罗罗非鱼的产肉率、肌肉保水性、肌肉口感和氨基酸营养价值来提升其品质,但是其对于肌肉中磷脂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甘露寡糖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但是它对于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并无系统性报道。为此,本实验选择均体质量为(2.2±0.2) g的健康尼罗罗非鱼幼鱼315尾,随机分成对照组 (C,糖含量为35% )、高糖处理组 (HC,糖含量为45% )和高糖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处理组 (HM,糖含量为45%,甘露寡糖添加量为0.5% ),每组3缸,每缸35尾,投喂10周后,测定其生长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C组尼罗罗非鱼肝体比、肌肉内聚性、肌纤维数量、肌苷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比、甘油三酯含量以及可促进肌肉生长的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CAST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肌肉硬度、胶着性、咀嚼性、肌纤维直径、蒸煮损失、必需氨基酸占比、在肌纤维的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以及脂肪酸、甘油二酯和磷脂酰肌醇含量显著降低。与HC组相比,HM组尼罗罗非鱼的肌肉弹性、必需氨基酸占比,脂肪酸和甘油二酯含量以及CAST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肌肉粘力、肌纤维数量、肌苷酸含量,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以及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HM组尼罗罗非鱼增重率和肌肉内聚性,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肝体比,肌肉硬度、咀嚼性以及磷脂含量均显著降低。总之,甘露寡糖可以提高高糖饲喂下尼罗罗非鱼的产肉率、肌肉保水性、肌肉口感和氨基酸营养价值来提升其品质,但是其对于肌肉中磷脂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64/jfc.20190311710
摘要:
以条斑紫菜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的差异性表达基因(Contig-21827)序列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条斑紫菜单孢子形成相关基因PyMFG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PyMFG基因的ORF全长为1 224 bp,编码一个包含407个氨基酸的多肽片段,其分子量为46.24 ku,等电点为9.08。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含有保守的TEA结构域和YAP结构域,属于TEA-ATTS超家族结构域。通过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蛋白与真菌分生孢子形成蛋白聚为一个大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此外,不同品系间的单孢子放散能力和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yMFG基因在PY26W和PY26W'品系中的表达趋势与宏观统计结果高度一致,在PY26R和PY26R'品系中的表达则与统计结果存在差异。由此推断,父本(PY26W)/偏父本品系(PY26W')中调控单孢子形成、放散的相关基因种类和具体分子机制与母本(PY26R)/偏母本品系(PY26R')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单孢子的宏观统计结果与荧光定量结果存在差异。
以条斑紫菜转录组测序筛选得到的差异性表达基因(Contig-21827)序列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条斑紫菜单孢子形成相关基因PyMFG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PyMFG基因的ORF全长为1 224 bp,编码一个包含407个氨基酸的多肽片段,其分子量为46.24 ku,等电点为9.08。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含有保守的TEA结构域和YAP结构域,属于TEA-ATTS超家族结构域。通过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蛋白与真菌分生孢子形成蛋白聚为一个大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此外,不同品系间的单孢子放散能力和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yMFG基因在PY26W和PY26W'品系中的表达趋势与宏观统计结果高度一致,在PY26R和PY26R'品系中的表达则与统计结果存在差异。由此推断,父本(PY26W)/偏父本品系(PY26W')中调控单孢子形成、放散的相关基因种类和具体分子机制与母本(PY26R)/偏母本品系(PY26R')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单孢子的宏观统计结果与荧光定量结果存在差异。
2023, 47(3): 039601.
doi: 10.11964/jfc.20220913684
摘要:
根据中国国情对海上养殖和深远海养殖装备进行了分类、比较,并综述了中国近海和远海养殖特别是深远海养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策略。海上养殖可分为近岸养殖、离岸养殖、远海养殖和深远海养殖四类,前二者可合称为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或称装备型远海养殖特指具有钢架结构和自动投饲系统等,可抵御或躲避强台风的远海养殖方式。深远海养殖装备包括远海围栏、复合式钢构网箱 (包括半潜式和全潜式)、船形网箱 (包括有动力和无动力)和海基养殖舱 (包括养殖工船和封闭养殖舱)四类。近岸养殖向离岸、远海发展已是学术界共识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养殖水体生态性养殖容量和社会性养殖容量放养适宜种类和数量的苗种,开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离岸和远海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近海养殖、远海养殖与深远海养殖共存的背景下,深远海养殖实现盈利的前提只能是养殖那些在池塘、近岸海域和离岸海域很难养殖的更高品质的种类,或通过深远海养殖可获得额外收益的种类。基于鱼类行为和生理学知识的“以鱼为本”的智能化技术是目前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的短板,需要依靠水产养殖、鱼类生物学、工程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深度合作才可能真正解决。深远海养殖发展迫切需要一种集养殖、加工、物流、风电、旅游等于一体的大规模创新性生产、运营模式,唯此才能实现环保、经济、民生三赢。
根据中国国情对海上养殖和深远海养殖装备进行了分类、比较,并综述了中国近海和远海养殖特别是深远海养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策略。海上养殖可分为近岸养殖、离岸养殖、远海养殖和深远海养殖四类,前二者可合称为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或称装备型远海养殖特指具有钢架结构和自动投饲系统等,可抵御或躲避强台风的远海养殖方式。深远海养殖装备包括远海围栏、复合式钢构网箱 (包括半潜式和全潜式)、船形网箱 (包括有动力和无动力)和海基养殖舱 (包括养殖工船和封闭养殖舱)四类。近岸养殖向离岸、远海发展已是学术界共识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养殖水体生态性养殖容量和社会性养殖容量放养适宜种类和数量的苗种,开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离岸和远海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当前近海养殖、远海养殖与深远海养殖共存的背景下,深远海养殖实现盈利的前提只能是养殖那些在池塘、近岸海域和离岸海域很难养殖的更高品质的种类,或通过深远海养殖可获得额外收益的种类。基于鱼类行为和生理学知识的“以鱼为本”的智能化技术是目前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的短板,需要依靠水产养殖、鱼类生物学、工程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深度合作才可能真正解决。深远海养殖发展迫切需要一种集养殖、加工、物流、风电、旅游等于一体的大规模创新性生产、运营模式,唯此才能实现环保、经济、民生三赢。
2023, 47(3): 039102.
doi: 10.11964/jfc.20220413472
摘要:
性别决定与分化是生命发育的基本事件,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类具有雌雄同体、雌雄异体、雄性先熟和性转换等复杂的性别类型,是研究无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及其演化进程的理想动物类群。挖掘贝类性别决定与分化调控基因,阐明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对于揭示贝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贝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贝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生殖操作和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性别决定与分化是生命发育的基本事件,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类具有雌雄同体、雌雄异体、雄性先熟和性转换等复杂的性别类型,是研究无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及其演化进程的理想动物类群。挖掘贝类性别决定与分化调控基因,阐明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对于揭示贝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贝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贝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生殖操作和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2023, 47(3): 039103.
doi: 10.11964/jfc.20211213229
摘要: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作为重要的蛋白质修饰途径,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其中泛素结合酶E2作为关键酶可以决定泛素化对靶蛋白的影响。为了探究泛素结合酶E2在半滑舌鳎雌性性腺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s-UBE2D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检测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的表达模式;构建了其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pGL3-Cs-UBE2D4)并进行了启动子活性分析。Cs-UBE2D4开放阅读框为360 bp,编码119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泛素结合酶E2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UBE2D4在雌鱼的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卵巢和肝脏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雄鱼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在卵巢各发育阶段中,该基因的表达量从90日龄开始上调,6月龄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调,在1.5龄时表达量最低,在3龄时表达量有所回升,其中6月龄表达量为90日龄表达量的1.97倍。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Cs-UBE2D4启动子具有较强的转录活性。本实验将为进一步开展Cs-UBE2D4基因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和性别调控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作为重要的蛋白质修饰途径,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其中泛素结合酶E2作为关键酶可以决定泛素化对靶蛋白的影响。为了探究泛素结合酶E2在半滑舌鳎雌性性腺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s-UBE2D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检测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性腺中的表达模式;构建了其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pGL3-Cs-UBE2D4)并进行了启动子活性分析。Cs-UBE2D4开放阅读框为360 bp,编码119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泛素结合酶E2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UBE2D4在雌鱼的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卵巢和肝脏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雄鱼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在卵巢各发育阶段中,该基因的表达量从90日龄开始上调,6月龄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调,在1.5龄时表达量最低,在3龄时表达量有所回升,其中6月龄表达量为90日龄表达量的1.97倍。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Cs-UBE2D4启动子具有较强的转录活性。本实验将为进一步开展Cs-UBE2D4基因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和性别调控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3, 47(3): 039104.
doi: 10.11964/jfc.20210712943
摘要:
为探究Smoothened (Smo)信号在精巢不同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作用,实验分离鉴定了尼罗罗非鱼smo (命名为Onsmo),检测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在精巢中的细胞表达模式,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用Smo特异性激动剂SAG或抑制剂环巴胺分别进行处理,EdU掺入法及TUNEL法检测了处理后生殖细胞 (Vasa+)、Sertoli细胞 (Amh+)与Leydig细胞 (Cyp17a1+)增殖或凋亡情况。结果显示,Onsmo开放阅读框全长2 478 bp,编码825个氨基酸,含有7次跨膜结构域,与人SMO氨基酸一致性达77%;Onsmo表达于包括精巢在内的多个组织;在精巢中,Onsmo在多种不同类型细胞表达,包括精原细胞、精母细胞、Sertoli细胞以及Leydig细胞;在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SAG处理对精原细胞增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环巴胺处理对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凋亡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表明,OnSmo信号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精原细胞增殖与体细胞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首次证实了Smo信号在鱼类精巢不同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探究Smoothened (Smo)信号在精巢不同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作用,实验分离鉴定了尼罗罗非鱼smo (命名为Onsmo),检测了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在精巢中的细胞表达模式,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用Smo特异性激动剂SAG或抑制剂环巴胺分别进行处理,EdU掺入法及TUNEL法检测了处理后生殖细胞 (Vasa+)、Sertoli细胞 (Amh+)与Leydig细胞 (Cyp17a1+)增殖或凋亡情况。结果显示,Onsmo开放阅读框全长2 478 bp,编码825个氨基酸,含有7次跨膜结构域,与人SMO氨基酸一致性达77%;Onsmo表达于包括精巢在内的多个组织;在精巢中,Onsmo在多种不同类型细胞表达,包括精原细胞、精母细胞、Sertoli细胞以及Leydig细胞;在精巢组织的体外培养体系中,SAG处理对精原细胞增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环巴胺处理对Sertoli细胞、Leydig细胞凋亡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表明,OnSmo信号在尼罗罗非鱼精巢精原细胞增殖与体细胞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首次证实了Smo信号在鱼类精巢不同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3, 47(3): 039105.
doi: 10.11964/jfc.20211213238
摘要:
为了分析日本囊对虾两种表型差异类型的系统发育关系,实验系统比较了两种类型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基因结构、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等特征。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重叠区、基因间隔和密码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两种类型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1.10%~95.0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6.15%~100%。两种类型的A+T富集区的同源性只有82.60%,分歧度为15.40%,呈现高度遗传分化。日本囊对虾两种类型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歧度大于明对虾属和叉肢螯虾属,但氨基酸序列的分歧度小于后者。研究发现,基于cytb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基于cox1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类型Ⅰ和类型Ⅱ的种内遗传距离的14.6倍和5.2倍。两种类型的nd1、nd4和nd5基因的Ka/Ks值大于1,表明受到正向选择。基于20种隶属9属的对虾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各属对虾,其中日本囊对虾的两种类型首先聚类,再与宽沟对虾聚类。研究表明,日本囊对虾的两种表型差异类型基本达到物种水平,有必要进一步评估更多的性状差异,以提高两种囊对虾的特异性养殖技术。
为了分析日本囊对虾两种表型差异类型的系统发育关系,实验系统比较了两种类型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基因结构、遗传距离和密码子偏好性等特征。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重叠区、基因间隔和密码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两种类型的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1.10%~95.0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96.15%~100%。两种类型的A+T富集区的同源性只有82.60%,分歧度为15.40%,呈现高度遗传分化。日本囊对虾两种类型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歧度大于明对虾属和叉肢螯虾属,但氨基酸序列的分歧度小于后者。研究发现,基于cytb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基于cox1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类型Ⅰ和类型Ⅱ的种内遗传距离的14.6倍和5.2倍。两种类型的nd1、nd4和nd5基因的Ka/Ks值大于1,表明受到正向选择。基于20种隶属9属的对虾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各属对虾,其中日本囊对虾的两种类型首先聚类,再与宽沟对虾聚类。研究表明,日本囊对虾的两种表型差异类型基本达到物种水平,有必要进一步评估更多的性状差异,以提高两种囊对虾的特异性养殖技术。
2023, 47(3): 039106.
doi: 10.11964/jfc.20210712937
摘要:
为了构建中华绒螯蟹代谢过程研究的系统工具,实验在已经构建的中华绒螯蟹蛋白互作网络的基础上,首先采用邻接节点注释法对未知蛋白的分子功能进行预测。随后采用GO回溯法,构建了代谢蛋白网络并对网络中蛋白分子功能、亚细胞定位和途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分子功能注释中,确定了932 个蛋白的分子功能,占所有未知分子功能蛋白的97%。最终构建的代谢蛋白互作网络包含2 045 个蛋白及这些蛋白之间的15 927 条互作关系。网络中94.2% (1 926/2 045)的蛋白具有亚细胞定位信息,大多分布于有膜细胞器中;96.1%的蛋白 (1 966/2 045)具有分子功能信息,大多具有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进一步对确定了分子功能和亚细胞定位的蛋白在40 个KEGG子系统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参与翻译和氨基酸代谢过程的蛋白较多,也有一部分参与免疫和运输过程。本实验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代谢相关的蛋白功能、定位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对系统研究中华绒螯蟹代谢过程及代谢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构建中华绒螯蟹代谢过程研究的系统工具,实验在已经构建的中华绒螯蟹蛋白互作网络的基础上,首先采用邻接节点注释法对未知蛋白的分子功能进行预测。随后采用GO回溯法,构建了代谢蛋白网络并对网络中蛋白分子功能、亚细胞定位和途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分子功能注释中,确定了932 个蛋白的分子功能,占所有未知分子功能蛋白的97%。最终构建的代谢蛋白互作网络包含2 045 个蛋白及这些蛋白之间的15 927 条互作关系。网络中94.2% (1 926/2 045)的蛋白具有亚细胞定位信息,大多分布于有膜细胞器中;96.1%的蛋白 (1 966/2 045)具有分子功能信息,大多具有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进一步对确定了分子功能和亚细胞定位的蛋白在40 个KEGG子系统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参与翻译和氨基酸代谢过程的蛋白较多,也有一部分参与免疫和运输过程。本实验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代谢相关的蛋白功能、定位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对系统研究中华绒螯蟹代谢过程及代谢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2023, 47(3): 039307.
doi: 10.11964/jfc.20210412801
摘要:
岛礁水域海藻场是近岸海域典型的生态系统,大型海藻分解产生的碎屑是海藻场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大型海藻碎屑对海藻场生态功能潜在规模的贡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藻场孔石莼和舌状蜈蚣藻为对象,通过现场挂袋实验和室内静水沉降测试,分析了两种海藻碎屑的组分、粒径和沉降特征。结果显示,分解过程中舌状蜈蚣藻和孔石莼的碎屑密度均逐渐减小,且各自在不同分解时期无显著差异。舌状蜈蚣藻碎屑中有机C含量和有机N含量对密度变化影响不显著,孔石莼碎屑中有机C含量对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而有机N含量对密度有显著影响。孔石莼碎屑的δ13C和δ15N对其密度有显著影响,舌状蜈蚣藻碎屑的密度只受δ13C影响。两种海藻碎屑的密度都受木质素含量的显著影响,受纤维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粒径是两种海藻碎屑沉降速度的决定性要素之一,研究表明,舌状蜈蚣藻大型碎屑 (粒径>0.830 mm)、中型碎屑 (0.380~0.830 mm)和小型碎屑 (0.180~0.380 mm)的沉降速度分别为0.016~0.023、0.008~0.015和0.004~0.005 m/s,孔石莼碎屑相应的沉降速度分别为0.011~0.014、0.005~0.006和0~0.003 m/s。本研究为探寻大型海藻碎屑特征和海藻场的生态辐射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
岛礁水域海藻场是近岸海域典型的生态系统,大型海藻分解产生的碎屑是海藻场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大型海藻碎屑对海藻场生态功能潜在规模的贡献,本研究以枸杞岛海藻场孔石莼和舌状蜈蚣藻为对象,通过现场挂袋实验和室内静水沉降测试,分析了两种海藻碎屑的组分、粒径和沉降特征。结果显示,分解过程中舌状蜈蚣藻和孔石莼的碎屑密度均逐渐减小,且各自在不同分解时期无显著差异。舌状蜈蚣藻碎屑中有机C含量和有机N含量对密度变化影响不显著,孔石莼碎屑中有机C含量对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而有机N含量对密度有显著影响。孔石莼碎屑的δ13C和δ15N对其密度有显著影响,舌状蜈蚣藻碎屑的密度只受δ13C影响。两种海藻碎屑的密度都受木质素含量的显著影响,受纤维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粒径是两种海藻碎屑沉降速度的决定性要素之一,研究表明,舌状蜈蚣藻大型碎屑 (粒径>0.830 mm)、中型碎屑 (0.380~0.830 mm)和小型碎屑 (0.180~0.380 mm)的沉降速度分别为0.016~0.023、0.008~0.015和0.004~0.005 m/s,孔石莼碎屑相应的沉降速度分别为0.011~0.014、0.005~0.006和0~0.003 m/s。本研究为探寻大型海藻碎屑特征和海藻场的生态辐射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3, 47(3): 039608.
doi: 10.11964/20210813001
摘要:
为了探究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实验从同一个网箱内养殖的大黄鱼中选取生长速率较快的体重均值为(527.1 ± 83.6) g的个体182尾、生长速率较慢的体重均值为(238.4 ± 52.3) g的个体230尾,共412尾进行研究。对其肌肉组织进行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并对2组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Padj < 0.05、abs[log2(FoldChange)] > 1为标准,共筛选到2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5个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在NCBI-nr和Uniprot (Swiss-Prot)数据库的注释率分别为99.12 %、81.94 %。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结果,初步筛选出了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如gdf9、ckm、tnni2和des等。GO和KEGG分析预测出部分与肌肉生长相关的信息,如GO term有肌动蛋白丝组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肌动蛋白丝基过程、微管组织中心和发育生长等,KEGG通路有细胞和生长因子、脂肪酸生物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等。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WGCNA) 分析发现,purple模块与体重性状相关性较强,其核心基因myoz1、tpm1和tnni2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的深度挖掘验证以及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为了探究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实验从同一个网箱内养殖的大黄鱼中选取生长速率较快的体重均值为(527.1 ± 83.6) g的个体182尾、生长速率较慢的体重均值为(238.4 ± 52.3) g的个体230尾,共412尾进行研究。对其肌肉组织进行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并对2组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Padj < 0.05、abs[log2(FoldChange)] > 1为标准,共筛选到2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25个上调基因、102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在NCBI-nr和Uniprot (Swiss-Prot)数据库的注释率分别为99.12 %、81.94 %。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结果,初步筛选出了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如gdf9、ckm、tnni2和des等。GO和KEGG分析预测出部分与肌肉生长相关的信息,如GO term有肌动蛋白丝组织、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肌动蛋白丝基过程、微管组织中心和发育生长等,KEGG通路有细胞和生长因子、脂肪酸生物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等。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WGCNA) 分析发现,purple模块与体重性状相关性较强,其核心基因myoz1、tpm1和tnni2可能与肌肉生长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的深度挖掘验证以及大黄鱼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2023, 47(3): 039609.
doi: 10.11964/jfc.20220213341
摘要:
为探究水产养殖过程中DNA甲基化对亚洲草鱼群体人工驯化与环境选择适应的影响,本实验对亚洲范围内8个地区的养殖和野生草鱼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后比对到草鱼参考基因组上,并进行差异甲基化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甲基化测序共获得308.15 Gbp测序数据,平均测序深度31×,平均比对率62.97 %。对5个养殖群体分别与野生背景群体间进行差异甲基化分析,共发掘出76 422个差异甲基化位点、3 73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1 95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分析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被注释到血管生成、神经嵴细胞迁移、T细胞分化、颅骨系统发育、肌肉细胞发育等GO功能分类中。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的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黏附连接、Notch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在这些功能注释的基因中,有许多与神经、免疫、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如sema3d、sema5bb和nrg2a等。本研究进一步对表观遗传修饰在草鱼人工驯化和环境选择适应作用机制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为保存和科学利用草鱼种质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基础数据。
为探究水产养殖过程中DNA甲基化对亚洲草鱼群体人工驯化与环境选择适应的影响,本实验对亚洲范围内8个地区的养殖和野生草鱼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后比对到草鱼参考基因组上,并进行差异甲基化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甲基化测序共获得308.15 Gbp测序数据,平均测序深度31×,平均比对率62.97 %。对5个养殖群体分别与野生背景群体间进行差异甲基化分析,共发掘出76 422个差异甲基化位点、3 73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1 95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分析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被注释到血管生成、神经嵴细胞迁移、T细胞分化、颅骨系统发育、肌肉细胞发育等GO功能分类中。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的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黏附连接、Notch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在这些功能注释的基因中,有许多与神经、免疫、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如sema3d、sema5bb和nrg2a等。本研究进一步对表观遗传修饰在草鱼人工驯化和环境选择适应作用机制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为保存和科学利用草鱼种质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基础数据。
2023, 47(3): 039610.
doi: 10.11964/jfc.20210712950
摘要:
中国明对虾是我国最重要的养殖虾类之一。性成熟后的中国明对虾在生长和体色上表现出性别二态性。为了探查基因组上潜在的性别分化相关区域,对中国明对虾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分别使用中国明对虾基因组和其近缘物种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计算了雌雄中国明对虾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以筛查基因组上的性别分化相关区域。当使用中国明对虾参考基因组时,有约89%的中国明对虾测序读段全部或部分比对到中国明对虾参考基因,覆盖度大约为84%。基因组上Fst出现较多杂乱的峰,其中LG5的Fst值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另外LG13、LG17及LG35均有Fst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而当使用凡纳滨对虾参考基因组时,有约60%的中国明对虾测序读段全部或部分比对到凡纳滨对虾参考基因,覆盖度约为52%。Scaffold 2550和Scaffold 3683上分别有2个最显著的峰。将雌雄中国明对虾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凡纳滨对虾的参考基因组比对后,获得了中国明对虾的粗略表达谱,挖掘出了丰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了前述2个Scaffold上的基因表达情况。在Scaffold 2550上,有2个肌肉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有3个性腺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在Scaffold 3683上,有4个性腺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全部都是雄性高表达,且都位于Fst峰值区域,其中2个基因编码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相关蛋白1 (peripheral-type benzodiazepine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1),参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推测这两个雄性高表达基因参与了雄虾的性别特异性生理机制,与雄性生殖功能相关,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初步筛选到了与中国明对虾性别分化相关的区域和基因,为中国明对虾性别二态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中国明对虾是我国最重要的养殖虾类之一。性成熟后的中国明对虾在生长和体色上表现出性别二态性。为了探查基因组上潜在的性别分化相关区域,对中国明对虾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分别使用中国明对虾基因组和其近缘物种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计算了雌雄中国明对虾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以筛查基因组上的性别分化相关区域。当使用中国明对虾参考基因组时,有约89%的中国明对虾测序读段全部或部分比对到中国明对虾参考基因,覆盖度大约为84%。基因组上Fst出现较多杂乱的峰,其中LG5的Fst值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另外LG13、LG17及LG35均有Fst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而当使用凡纳滨对虾参考基因组时,有约60%的中国明对虾测序读段全部或部分比对到凡纳滨对虾参考基因,覆盖度约为52%。Scaffold 2550和Scaffold 3683上分别有2个最显著的峰。将雌雄中国明对虾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凡纳滨对虾的参考基因组比对后,获得了中国明对虾的粗略表达谱,挖掘出了丰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了前述2个Scaffold上的基因表达情况。在Scaffold 2550上,有2个肌肉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有3个性腺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在Scaffold 3683上,有4个性腺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全部都是雄性高表达,且都位于Fst峰值区域,其中2个基因编码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相关蛋白1 (peripheral-type benzodiazepine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1),参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推测这两个雄性高表达基因参与了雄虾的性别特异性生理机制,与雄性生殖功能相关,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初步筛选到了与中国明对虾性别分化相关的区域和基因,为中国明对虾性别二态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2023, 47(3): 039611.
doi: 10.11964/jfc.20210712966
摘要:
为探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体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 (3、6、9、12、15、18、21)下亲体的生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盐度下亲体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等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的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①中华绒螯蟹产卵的最低盐度为6,在盐度6~21的范围内,中华绒螯蟹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盐度18时,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都有显著差异。 ②盐度6时胚胎直径最大,平均为 (391.13±12.27) µ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盐度12时单个胚胎湿重和干重均最高,分别为 (50.64±2.80) µg和 (14.85±0.31) µg,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 ③随盐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粗蛋白、总脂肪和水分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盐度15时,胚胎中粗蛋白、总脂肪和灰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平均分别为 (20.64%±3.42%)、 (8.65%±1.44%)和 (1.30%±0.22%)。各盐度下胚胎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胚胎中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 ④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盐度6时,胚胎中C20:4n6 (ARA)、C20:5n3 (EPA)和C22:6n3 (DHA)的含量均最高,平均分别为 (0.0098%±0.0011%)、 (0.4300%±0.0044%)和 (0.0652%±0.0008%),且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盐度21时,饱和脂肪酸 (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总量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盐度18时中华绒螯蟹的繁殖特性最好。
为探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体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 (3、6、9、12、15、18、21)下亲体的生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盐度下亲体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等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的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①中华绒螯蟹产卵的最低盐度为6,在盐度6~21的范围内,中华绒螯蟹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盐度18时,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都有显著差异。 ②盐度6时胚胎直径最大,平均为 (391.13±12.27) µ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盐度12时单个胚胎湿重和干重均最高,分别为 (50.64±2.80) µg和 (14.85±0.31) µg,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 ③随盐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粗蛋白、总脂肪和水分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盐度15时,胚胎中粗蛋白、总脂肪和灰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平均分别为 (20.64%±3.42%)、 (8.65%±1.44%)和 (1.30%±0.22%)。各盐度下胚胎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胚胎中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 ④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盐度6时,胚胎中C20:4n6 (ARA)、C20:5n3 (EPA)和C22:6n3 (DHA)的含量均最高,平均分别为 (0.0098%±0.0011%)、 (0.4300%±0.0044%)和 (0.0652%±0.0008%),且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盐度21时,饱和脂肪酸 (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总量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盐度18时中华绒螯蟹的繁殖特性最好。
2023, 47(3): 039612.
doi: 10.11964/jfc.20210812999
摘要:
为探讨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规律和雌雄差异,本研究对1~6月龄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别拟合三疣梭子蟹的体重 (BW)、体长 (BL)、体高 (BH)、全甲宽 (FCW)、甲宽 (CW)、大螯长节长 (MLC)、大螯不动指长 (FFLC)、第一步足长节长 (MLFP)等8个形态性状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雌性和雄性的生长存在差异,早期雄性生长较快,后期雌性生长较快,而雌雄混合分析介于二者之间。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性状的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除雌性MLC和MLFP以及雌雄混合分析的MLFP之外,其余性状R2均达到0.990以上;雌性和雄性体质量的极限生长值分别为290.27和195.91 g,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2.74~5.10月龄和2.33~4.14月龄,拐点分别为3.92和3.24月龄。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过程均符合“慢-快-慢”的特征,雄性比雌性更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是快速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不及雌性。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指标的规律特征,以及各指标在混合养殖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优势阶段进行了研究,为实现三疣梭子蟹精细化高效养殖提供了参考。
为探讨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规律和雌雄差异,本研究对1~6月龄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分别拟合三疣梭子蟹的体重 (BW)、体长 (BL)、体高 (BH)、全甲宽 (FCW)、甲宽 (CW)、大螯长节长 (MLC)、大螯不动指长 (FFLC)、第一步足长节长 (MLFP)等8个形态性状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雌性和雄性的生长存在差异,早期雄性生长较快,后期雌性生长较快,而雌雄混合分析介于二者之间。三疣梭子蟹各生长性状的Logistic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除雌性MLC和MLFP以及雌雄混合分析的MLFP之外,其余性状R2均达到0.990以上;雌性和雄性体质量的极限生长值分别为290.27和195.91 g,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2.74~5.10月龄和2.33~4.14月龄,拐点分别为3.92和3.24月龄。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过程均符合“慢-快-慢”的特征,雄性比雌性更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是快速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不及雌性。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指标的规律特征,以及各指标在混合养殖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优势阶段进行了研究,为实现三疣梭子蟹精细化高效养殖提供了参考。
2023, 47(3): 039613.
doi: 10.11964/jfc.20211213205
摘要:
为明确不同选育群体中间球海胆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SSR-seq技术和15个微卫星位点,对1个家系选育群体 (FP)、1个群体选育群体 (IP)和1个未经选育的普通养殖群体 (CP)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112个等位基因,FP、IP、CP 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 (Na)分别为5.077、5.133和6.133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 (Ne)分别为2.816、2.873和3.638个,平均观测杂合度 (Ho)分别为0.522、0.441和0.501,平均期望杂合度 (He)分别为0.595、0.599和0.66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分别为0.546、0.543和0.623。家系选育群体 (FP) He与Ho的差值 (0.073)低于IP (0.158)和CP (0.166),平均固定指数 (F) (0.115)低于IP (0.248)和CP (0.246)。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Fst)介于0.018~0.176,为中低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 (AMOVA)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源于个体间。主成分分析 (PCoA)和聚类进化树结果均显示,3个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IP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高。研究表明,3个中间球海胆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代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均未明显降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家系选育更有利于保持群体的杂合度和控制群体的近交水平,群体选育则会提升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
为明确不同选育群体中间球海胆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利用SSR-seq技术和15个微卫星位点,对1个家系选育群体 (FP)、1个群体选育群体 (IP)和1个未经选育的普通养殖群体 (CP)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112个等位基因,FP、IP、CP 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 (Na)分别为5.077、5.133和6.133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 (Ne)分别为2.816、2.873和3.638个,平均观测杂合度 (Ho)分别为0.522、0.441和0.501,平均期望杂合度 (He)分别为0.595、0.599和0.66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分别为0.546、0.543和0.623。家系选育群体 (FP) He与Ho的差值 (0.073)低于IP (0.158)和CP (0.166),平均固定指数 (F) (0.115)低于IP (0.248)和CP (0.246)。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Fst)介于0.018~0.176,为中低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 (AMOVA)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源于个体间。主成分分析 (PCoA)和聚类进化树结果均显示,3个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IP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高。研究表明,3个中间球海胆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代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均未明显降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家系选育更有利于保持群体的杂合度和控制群体的近交水平,群体选育则会提升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
2023, 47(3): 039614.
doi: 10.11964/jfc.20211013132
摘要:
实验旨在探究高脂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 (α-L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为粗脂肪14%的基础饲料组 (D1),粗脂肪14%添加α-LA组 (D2),粗脂肪16%添加α-LA组 (D3),投喂大口黑鲈幼鱼[初体质量 (5.01±0.02) g],养殖实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D3组与D1组之间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D2组;D3组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D1和D2组;D2和D3组血清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比D1组显著降低,各组间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D2和D3组的肝脏空泡化面积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组;D2和D3组肝脏的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活性显著提高,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肝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3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相比D1组显著上调。D3组肌肉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和二十一碳酸含量显著升高,D2和D3组花生四烯酸 (ARA)、二十碳五烯酸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的含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高脂饲料中添加α-LA,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增强脂质分解并抑制脂质合成,减少肝脂积累,促进肝脏健康,增加肌肉ARA、DHA和EPA的沉积。
实验旨在探究高脂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 (α-L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为粗脂肪14%的基础饲料组 (D1),粗脂肪14%添加α-LA组 (D2),粗脂肪16%添加α-LA组 (D3),投喂大口黑鲈幼鱼[初体质量 (5.01±0.02) g],养殖实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D3组与D1组之间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D2组;D3组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D1和D2组;D2和D3组血清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比D1组显著降低,各组间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D2和D3组的肝脏空泡化面积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组;D2和D3组肝脏的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活性显著提高,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肝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3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相比D1组显著上调。D3组肌肉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和二十一碳酸含量显著升高,D2和D3组花生四烯酸 (ARA)、二十碳五烯酸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的含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高脂饲料中添加α-LA,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增强脂质分解并抑制脂质合成,减少肝脂积累,促进肝脏健康,增加肌肉ARA、DHA和EPA的沉积。
2023, 47(3): 039415.
doi: 10.11964/jfc.20210813012
摘要:
为了探究鱼类体内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对鱼体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注射血红蛋白模拟体内出血,探究血红蛋白对组织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导致头肾和中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沉淀,同时提高了鱼体血清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促进了头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普鲁士蓝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表现出了吞噬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激活了头肾巨噬细胞中CD68、CD86、CSF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刺激12 h后,头肾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基因 (TNF-α、IL-1β和IL-4)、趋化因子基因 (CCL20和CCL4)、IFN-α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表达。研究表明,草鱼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具有吞噬能力,同时血红蛋白也激活了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本研究结果首次阐述了草鱼血红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丰富了鱼类血液基础免疫学理论,同时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参考。
为了探究鱼类体内过量游离血红蛋白对鱼体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注射血红蛋白模拟体内出血,探究血红蛋白对组织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体内注射血红蛋白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导致头肾和中肾组织中出现明显的血红蛋白沉淀,同时提高了鱼体血清中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促进了头肾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普鲁士蓝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表现出了吞噬活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激活了头肾巨噬细胞中CD68、CD86、CSF和MHC-Ⅱ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刺激12 h后,头肾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基因 (TNF-α、IL-1β和IL-4)、趋化因子基因 (CCL20和CCL4)、IFN-α和TLR4的mRNA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表达。研究表明,草鱼头肾巨噬细胞对血红蛋白具有吞噬能力,同时血红蛋白也激活了巨噬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本研究结果首次阐述了草鱼血红蛋白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丰富了鱼类血液基础免疫学理论,同时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参考。
2023, 47(3): 039416.
doi: 10.11964/20210312674
摘要:
为了阐明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 副溶血性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在对虾养殖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从中国5个沿海省份的虾场收集了100个底泥样品,以质粒上编码接合转移蛋白的保守基因为目标,利用PCR法检测相关质粒的存在情况,并对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100个样品中有 39 个样品含有质粒的接合转移蛋白片段。从 100 个底泥样品中分离出15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3株含有1~2个质粒。质粒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质粒可分为8种类型/谱型,其中7种不携带pirAB,但均含有编码接合转移的基因簇。根据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携带质粒的8种谱型,分别选择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凡纳滨对虾攻毒实验,发现这些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有显著差异,实验虾死亡率为15%~100%。只有pirAB阳性菌株会对实验虾产生AHPND症状,死亡率为100%。对质粒组成进行分析表明,质粒之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繁,大部分质粒的遗传组成都来自一个183 kb的超大质粒 pVP2HP。综上,本实验通过探究对虾养殖场底泥中结合性质粒的多样性,增强了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质粒遗传多样性及其与AHPND关系的理解,为AHPND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了阐明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 副溶血性弧菌的接合型质粒在对虾养殖环境中的遗传多样性,实验从中国5个沿海省份的虾场收集了100个底泥样品,以质粒上编码接合转移蛋白的保守基因为目标,利用PCR法检测相关质粒的存在情况,并对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显示,100个样品中有 39 个样品含有质粒的接合转移蛋白片段。从 100 个底泥样品中分离出15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13株含有1~2个质粒。质粒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质粒可分为8种类型/谱型,其中7种不携带pirAB,但均含有编码接合转移的基因簇。根据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携带质粒的8种谱型,分别选择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凡纳滨对虾攻毒实验,发现这些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有显著差异,实验虾死亡率为15%~100%。只有pirAB阳性菌株会对实验虾产生AHPND症状,死亡率为100%。对质粒组成进行分析表明,质粒之间遗传物质交换频繁,大部分质粒的遗传组成都来自一个183 kb的超大质粒 pVP2HP。综上,本实验通过探究对虾养殖场底泥中结合性质粒的多样性,增强了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质粒遗传多样性及其与AHPND关系的理解,为AHPND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3, 47(3): 039417.
doi: 10.11964/jfc.20220113298
摘要:
为深入了解组蛋白及其衍生肽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对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进行微生物胁迫后的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基于其N端序列设计的衍生肽段 (分别为Coruscusin-Ⅰ和Coruscusin-Ⅱ)进行固相化学合成、圆二色性光谱分析以及抑菌活性验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在不同组织中,对不同微生物胁迫均产生明显的表达量上调,且在血细胞中表现出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性,在鳃组织中表现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性;而在消化腺组织中,H2A对革兰氏阳性菌较为敏感,但H2B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较为敏感。厚壳贻贝组蛋白衍生肽段Coruscusin-Ⅰ和Coruscusin-Ⅱ在非极性溶液中,其螺旋含量明显上升,且二者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但Coruscusin-Ⅱ对真菌的抑制活性较Coruscusin-Ⅰ强。进一步的螺旋结构预测结果表明,2种衍生肽序列中碱性氨基酸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可能是其抑菌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为了解组蛋白及其衍生肽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也为开发贻贝组蛋白衍生肽为来源的新型生物抗生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深入了解组蛋白及其衍生肽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对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进行微生物胁迫后的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基于其N端序列设计的衍生肽段 (分别为Coruscusin-Ⅰ和Coruscusin-Ⅱ)进行固相化学合成、圆二色性光谱分析以及抑菌活性验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组蛋白H2A和H2B在不同组织中,对不同微生物胁迫均产生明显的表达量上调,且在血细胞中表现出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性,在鳃组织中表现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性;而在消化腺组织中,H2A对革兰氏阳性菌较为敏感,但H2B对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较为敏感。厚壳贻贝组蛋白衍生肽段Coruscusin-Ⅰ和Coruscusin-Ⅱ在非极性溶液中,其螺旋含量明显上升,且二者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但Coruscusin-Ⅱ对真菌的抑制活性较Coruscusin-Ⅰ强。进一步的螺旋结构预测结果表明,2种衍生肽序列中碱性氨基酸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可能是其抑菌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为了解组蛋白及其衍生肽在贻贝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也为开发贻贝组蛋白衍生肽为来源的新型生物抗生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 47(3): 039418.
doi: 10.11964/jfc.20210612924
摘要:
为确定2020年10月湖北一中华鳖发病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实验从该养殖场患病中华鳖个体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A3,经理化性状及16S rRNA序列鉴定,表明菌株A3属于柠檬酸杆菌。进一步通过recN序列鉴定,发现A3与布氏柠檬酸杆菌recN碱基一致性为95.58%~96.01%,与柠檬酸杆菌属其他种的recN碱基一致性均低于93.72%,表明菌株A3为柠檬酸杆菌属潜在新种。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A3是引起本次中华鳖患病的病原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相比,A3感染病程偏慢但致死率较高。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菌株A3对美罗培南等10种抗生素敏感,对氟苯尼考等9种抗生素耐药。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显示,菌株A3属于新序列型(ST)。对柠檬酸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级联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柠檬酸杆菌的进化与菌株的分离源及分离地点没有明显关系;菌株A3与分离自欧洲人源的ST120型菌株Citfre2580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对中华鳖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阐述了一种更可靠的柠檬酸杆菌鉴定方法,旨在引起人们对柠檬酸杆菌致病性的重视,为水产品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为确定2020年10月湖北一中华鳖发病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实验从该养殖场患病中华鳖个体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A3,经理化性状及16S rRNA序列鉴定,表明菌株A3属于柠檬酸杆菌。进一步通过recN序列鉴定,发现A3与布氏柠檬酸杆菌recN碱基一致性为95.58%~96.01%,与柠檬酸杆菌属其他种的recN碱基一致性均低于93.72%,表明菌株A3为柠檬酸杆菌属潜在新种。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A3是引起本次中华鳖患病的病原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相比,A3感染病程偏慢但致死率较高。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菌株A3对美罗培南等10种抗生素敏感,对氟苯尼考等9种抗生素耐药。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显示,菌株A3属于新序列型(ST)。对柠檬酸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级联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柠檬酸杆菌的进化与菌株的分离源及分离地点没有明显关系;菌株A3与分离自欧洲人源的ST120型菌株Citfre2580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对中华鳖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阐述了一种更可靠的柠檬酸杆菌鉴定方法,旨在引起人们对柠檬酸杆菌致病性的重视,为水产品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3, 47(3): 039719.
doi: 10.11964/jfc.20220113314
摘要:
为了解鱼类在人工集鱼装置 (FADs)周围的集群特性,基于2021年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的回声探测浮标数据,对FADs投放后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U检验和H检验分析了鱼类首次到达FADs时间的差异性,利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 (GAMMs)分析了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和漂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为 (8.9±9.0) d,其中金枪鱼类为 (3.8±4.2) d,非金枪鱼类为 (16.0±8.9) d;②金枪鱼类在不同水下长度FADs下的首次到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非金枪鱼类无显著差异;③金枪鱼类在FADs周围的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约在其投放后第25天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④金枪鱼聚集生物量随着FADs漂流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⑤随机效应表明,水下长度为80 m的FADs下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一般最高,其次是60 m,90 m最低。研究表明,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往往先于非金枪鱼类到达,其首次到达时间与FADs的水下长度有关;具有较浅水下长度和缓慢漂流速度的FADs类型更易于吸引金枪鱼类在其周围聚集,同时,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逐渐聚集,生物量约在1个月时达到峰值,这可能反映了FADs投放后的最佳捕捞时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随附鱼群在FADs周围的行为模式,为设计开发高效生态友好型FADs、优化投网策略及制定针对随附鱼群的养护管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解鱼类在人工集鱼装置 (FADs)周围的集群特性,基于2021年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的回声探测浮标数据,对FADs投放后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U检验和H检验分析了鱼类首次到达FADs时间的差异性,利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 (GAMMs)分析了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和漂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为 (8.9±9.0) d,其中金枪鱼类为 (3.8±4.2) d,非金枪鱼类为 (16.0±8.9) d;②金枪鱼类在不同水下长度FADs下的首次到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非金枪鱼类无显著差异;③金枪鱼类在FADs周围的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约在其投放后第25天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④金枪鱼聚集生物量随着FADs漂流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⑤随机效应表明,水下长度为80 m的FADs下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一般最高,其次是60 m,90 m最低。研究表明,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往往先于非金枪鱼类到达,其首次到达时间与FADs的水下长度有关;具有较浅水下长度和缓慢漂流速度的FADs类型更易于吸引金枪鱼类在其周围聚集,同时,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逐渐聚集,生物量约在1个月时达到峰值,这可能反映了FADs投放后的最佳捕捞时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随附鱼群在FADs周围的行为模式,为设计开发高效生态友好型FADs、优化投网策略及制定针对随附鱼群的养护管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